澳门人·威尼斯(亚洲)第一品牌-IOS/Android/尊享版

  • EN

本科生(尼山学堂)

按照经史子集构建国学课程体系——山东大学尼山学堂课程设置说明

时间:2017-10-08 作者:杜泽逊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古典实验班2012年9月招收第1届学生24名,2013年又招收第2届学生24名。这个中国古典学术本科、硕士一贯制实验班设立的原因、宗旨以及开课体系受到学界和教育界部分友人的关注,也有一些不同意见,鉴于全国这类“国学班”已不在少数,因而有必要作出说明,以期引起讨论,从而推动国学班的健康发展。

一、为什么要办国学班

显而易见,国学班在大学、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出现,是自发的。国务院学科规划中还没有一个学科或专业叫“国学”或“中国古典学”。没有国家规定的学科,就意味着未来拿不到与国学对口的毕业文凭,而只能拿邻近的中文、历史、哲学的文凭,对谋求进一步发展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学中文的可以进入中文系,学历史的进入历史系,学哲学的进入哲学系,做中文或历史或哲学的硕导、博导。学国学有没有国学系?有没有国学硕导?国学博导?没有。这就是现状。那么,为什么在没有鼓励、没有奖赏的情况下,会自然而然地兴起国学班呢?这是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晚清的“中学”、“西学”之辩,源于洋务运动,也就是西学的引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国学热,源于进一步的西化,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引进。陈寅恪诗云:“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中国文化界受不了这种压力和挑战,奋起保卫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近三十年来的国学抬头、国学热又是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呢?这三十年中国巨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同时也引进了西方文化。这次引进力度之大,收效之大,超过了前两次。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战。这次冲击是在改革开放前的自我革命“文化大革命”之后,因而传统文化反弹就不仅针对外来的西学,同时还针对国内的“破四旧”,是对内对外的双重反弹,因此反弹的力度事实上比前两次还要大。这种反弹虽然经历了三十年,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走出初级阶段的标志应当是中国高考当中专设国学内容,大学当中专设国学学科,中学、西学并行不悖,从而进入良性的中学、西学和谐并存,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理想状态,进而形成令中国人满意,令世界人尊敬的中国新文化。这种中国新文化足以与中国新经济相匹配,从而进入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显然,我国在教育制度、文化制度上还有很多切实的工作要做。国学班或古典班的出现,其作用可以肯定是正面的,对中国的全面发展正在发挥推动作用。

二、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古典实验班的宗旨是什么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实验班实际上是一个国学班,其设立不是最早的,而是适时的。是在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人对国学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逐步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创办的。尼山学堂的生源是山东大学文、理、工、医各科在校的大一学生,笔试加面试,自由报名,无条件,不设限,可以说是“自投罗网”。目前运转良好,有的尖子生已初步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势头可喜。那么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古典班的目标是什么?可以明确,是“培养中国古典学术专门人才”。其宗旨,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明确为“古今打通、中西打通、本硕打通”。这正是着眼中国发展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提出的。可以说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古代,着眼未来。

今天培养国学专门人才,并非要复制郑玄、孔颖达、朱熹、顾炎武,也不可能复制。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学坛,在国学领域享有盛名的人物如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章太炎、黄侃、张元济等,大都受到深刻的西学影响,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现代意识,这个“现代”并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时代,而是他们的头脑中明确的现代思维。如果说郑玄到顾炎武是旧式国学人才,王国维到黄侃为新旧交替式的国学人才,那么,我们要培养的则是新式国学人才,他必须也必然要比王国维、陈寅恪这一辈更能打通中西、更能打通古今,他必须是带有21世纪标签的国学人才。所谓21世纪标签,实际上就是全球化,如果忽视了这个大时代的标签,尼山学堂培养的中国古典学术专门人才就是僵化的、缺乏活力和面向未来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是当代需要的人才,因此也不会为当代所欢迎。可以说培养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学术人才是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目标。

三、尼山学堂古典班的课程设置有什么特色

尼山学堂古典班开什么课,的确是一大难题。目前各大高校国学班的开课框架,单看每门课都很重要,合看则或多或少地带有古今中外大拼盘的痕迹。这样的方案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学科难成体系,二是学生负担超重。这里我们必须思考:“学科”是怎样独立存在的。如果不具有独特的体系,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根基。如果古典班办成了文、史、哲的拼盘,亦文、亦史、亦哲,那他就什么也不是。“国学”必须有自身的体系,才能形成学科。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学问的主流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框架。张之洞曾向初学者介绍一位“良师”,那就是《四库全书总目》,他认为,把《四库总目》读一过,就略知学术门径了。我们再看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国学教材,虽然章节名目有出入,但基本框架确是经、史、子、集。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古典班的开课框架,主干部分可以说来自《四库全书总目》。我们把四部当中顶尖的典籍筛选出来,开成导读课,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四书》、《说文解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史通》、《老子》、《庄子》、《墨子》、《荀子》、《世说新语》、《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李杜诗”、“韩柳文”等。为了打好古典基础,还开设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为了让点连成线、连成面,又开设了“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学术源流”四门课。我们认为中国古典学术的主干略具于此。在西学方面,开设了希罗多德《历史》、《荷马史诗》、康德哲学三门西方原典导读课,和“古希腊罗马史”通论课。在当代学术方面,开设了“当代世界儒学”、“前沿学术讲座”两门课。根据专家建议,又开设了“诗词书画创作专题”课。至于研究生阶段,必修课有“周易研究”、“尚书研究”、“诗经研究”、“礼记研究”、“左传研究”(合称“五经研究”)、“文献学”六门。外加选修课几十门。研究生根据兴趣选修课程(选2-3门即可毕业)。“国学”是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包括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希望学生各有所从,自由发展。这种发展是在本科阶段坚实的基础、肥沃的土壤上自然生发的,我们相信这是国学专门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课程框架,就课时量说,与文、史、哲各系本科生课时量差不多;就学科体系说,其主干课程构成了中国传统学问的完整框架。王学典院长认为这是按中国传统学术自身体系安排的课程体系,“最大的好处是非文、非史、非哲”。也就是跳出了文、史、哲拼盘的误区,回到了中国学术的大本营。这样的培养模式在现有院系学科框架下无法实施,所以单独办“古典班”、“国学班”也就势所难免了。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古典实验班,有“实验”二字,为什么?客观现实是,国家还没有“国学”或“古典学”学科,更谈不上公认的课程体系。山东大学的古典班和其他高校“国学班”一样,都带有探索性,所以“实验”这两个字不可缺少。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山东大学尼山学堂的模式是不是能够获得国内外专家认可?是不是还要进一步完善?就是问号。热爱、关心中国传统学问的朋友,请发表意见,正面的,反面的,表扬的,批评的,我们都乐于倾听,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关系子孙万代,相信会得到广泛支持。